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xm > 借钱中心 > 网贷攻略 >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金融相向而行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金融相向而行

点击: 时间:2019-01-11


作者为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

最近,“互联网+”成为全社会及产业界的热词。之前看过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这书本来是讲人工智能如何从量变到质变,最终会在一个临界点超越生物智慧。之所以想起这本书,是觉得互联网金融喧嚣了这三年,也开始从概念到实践,从点状创新到规模爆发,有了一个实质性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目前正在面临三期叠加的阵痛,****部门和实体经济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互联网+”能不能成为传统产业(包括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引擎?笔者提出了相关问题,其实很多问题也并没有想出答案来,希望借此陋文与诸君请教。

“互联网+”的通俗本质是建立更大范围的高效连接

为什么会有“互联网+”的概念?什么是互联网的本质?大家可能想到耳熟能详的开放、平等、交互、协同、跨界、自生长、奇点爆发,这些毫无疑问是大家总结出的互联网的特质。小米的雷军在谈到“互联网制造+营销”的精髓时,又提炼出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多年的互联网观察和实务操作体会告诉我,“建立更大范围的高效连接”,其实是互联网最通俗的物理底层和逻辑意义上的本质。

说了那么多互联网的好处,其实,互联网最大的贡献是通过点与点的连结,最大程度消除信息的不对称,而这些连接着的点不再是孤立的,而这些点本身就成为互联网络中的结点。

我们来看看通讯的简史。人类历史上,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结问题,发生了很多次通讯工具的迭代。从面对面报信(马拉松的起源可以佐证)、信件(鸿雁传书),到电报、电话,再到后来的短信、email、微博、微信,信息的传递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就是从孤立的点对点,到了网络上的点对网络上的点相连结,乘数效应积聚,产生了乘法大于加法的几何级数增长(睡莲快速覆盖池塘水面的效应)。

物与物的连结,靠交通工具。从人力车到牛车,从马车到火车,从汽车到飞机再到火箭、飞船。但你会发现,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交通工具及技术实际上没有革命性的变化,而信息业则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而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信息,有其虚拟性和适合数字化传播的特质,而计算、存储和软件应用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技术有一个摩尔定律。计算能力如此快速提升,而通讯技术从模拟到数字,从有线到无线,尤其是当移动通讯技术诞生之后,从2G到3G再到4G,数据传输的带宽不断线性增长,同步满足着信息日益爆炸的网络基础设施需要。

今天的IT和通讯技术,从基础设施层面满足了互联网建立更大范围高效连接的特性发挥,这是“互联网+”的物理基础。试想,如果在一没有宽带网络,二没有无线基站覆盖的山间村落,你如何和村民谈“互联网+”呢?

互联网时代的要素禀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经济学上,把推动生产力发展关键要素的数量和密度称作“要素禀赋”,如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现代的社会化规模大生产,要满足工业社会的工具化需要,必须有劳动能力的产业工人、有从事大规模生产的能源(电能)、有生产的物理承载物(土地和厂房)、有直接和间接融资支持扩大再生产。传统市场经济理论支持供求平衡,当供给不断增加而有效需求萎缩时,就会出现生产过剩,社会资源浪费、经济运行效率下降。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产要素禀赋,又增加了一维,即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协同共享以及信息的高效加工利用(大数据)。工业社会基本上是两维的度量,时间与空间。时间的维度,是指生产效率(制造资源聚焦在生产地)与流通效率(快速到达消费地);而空间的维度,是指从生产到市场流通环节再到终端消费的物理位移。到了信息时代,时间和空间的度量依然存在,但是在时间的序时传递和空间的有序移动之间,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做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穿插和非有序排列组合。就像热力物理学上的“熵”定律一样,看似无序、跨界以及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流动,带来了信息传递、物流、供应链的大规模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同时大大提升消费者的“情怀”体验。这就是我所思考的“互联网+”时代具有爆炸威力的新要素禀赋。

从目前的观察看,目前的三维空间,到了未来会不会成为四维?人和人的实时连结问题,被互联网解决掉了(人和人之间可以跨越空间沟通);而人和物的连结,看似被电子商务和智能供应链部分解决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部分解决了人和物的连结,但还做不到实时);而物与物之间的链接,需要物联网来解决(所有物质都被打上数字标签,通过传感器和识别系统来进行数字化管理)。

人、时间、空间之外,多了一个可识别、可实时互联通讯、可自由穿梭在旧三维空间的数字流,建构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禀赋。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什么?互联网是本体,还是金融是本体?这个讨论从2013年开始,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过,但争论的双方,似乎并没有在一个平台上用一个语境体系交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像是在凌空喊话,隔山打牛。

BAT做金融,是从互联网出发,所以他们会称自己是“互联网+金融”,是长尾在颠覆传统金融的垄断。传统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业做金融,从金融出发,因此在思维方式上往往被叫做“金融+互联网”,是传统金融嫁接互联网,虽自称“金融为本”但似乎至今未秀出强悍肌肉。那么在这个从庙堂到草根都在对“互联网+”充满期待的大变革时代,这两种出发原点不同的金融创新,到底是相向而行呢,还是会渐行渐远?目前的理解,趋势应该是前者,两个群体都在向中间地带也即理想状态的“生态金融”迈进(详见拙文《生态金融:构筑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常态》),并将最终交汇为一种新的金融要素禀赋。如果非要比较两个群体的差异,我只能说说各自的优势了。

哪些服务是“互联网+金融”的先天优势?

一是互联网消费体验,体现趣味性、互动性、利益性,这要看90后的价值取向;二是已经构筑各自领域的流量入口,形成人群的聚集和口碑效应;三是在互联网入口搭载低门槛金融服务,强调便利性甚于强调安全性。基于上述三个优势,互联网+金融一般提供适合标准化的、高频、小额、Peer-2-Peer互动的支付与理财服务,体现为高频度和高黏度的互联网消费导向特征。

哪些服务是“金融+互联网”的后发优势?

一是结构化金融服务的高技术门槛,需要人才和技术积累,如金融市场业务;二是有强资本杠杆约束,如网络融资,如供应链融资;三是有长时间信用积累和行业洞察,如金融机构业务和托管、交易银行业务。所以,金融+互联网的优势,会在网络融资以及需要复杂组合、集成的结构化金融服务,如金融市场、财富管理和大资产管理业务。

传统银行的互联网金融还在路上。我们能看到工行e-ICBC的品牌发布、建行的善融商务、中行的中银易商(4-6-4战略),还能感受到市场关注着平安的陆金所、招商的小企业e家、民生和兴业的直销银行,但无论是客户规模和服务模式,都还没有达到奇点效应。

互联网金融:中国的实践与规制

经过长达两年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在客户规模、交易规模、渗透力、话语权方面讲出了很多成功故事。同时,随着客户规模的积聚和社会影响力的增加,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人民银行牵头一行三会,就在草拟《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架构和规制策略。今年开始,随着P2P机构风险事件的高发,银监会也在酝酿关于P2P投融资管理的监管底线,针对资本充足、风控安全和信息披露将给出新规。

如何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如前述,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布道的阶段,已经不再是草根和萌芽。随着客户群的积累和交易规模的放大,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防范已经摆上了监管层的议事日程。除了管理层关心的这些全局性的风险之外,从实操层面,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风险环境开始复杂。这里面包括,外部欺诈带来的声誉风险、逆向选择带来的信用风险、合作伙伴的关联交易风险、跨境业务的反洗钱风险、互联网支付和理财业务的合规风险、交易限额参数等管理端的操作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给予充分的投入。

企业级客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引爆点在哪里?

我们进入了一个“场景为王”的时代。客户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需求就在那里。在这个相对供给过剩的时代,渠道的多元化使客户的迁移成本变低,能追随到客户的刚需,就是找到了流量入口。消费者业务如此,企业级客户的市场亦概莫能外。但比较起来,消费者业务和企业级客户的业务在需求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对体验、效率、成本和风险的组合逻辑,有着极鲜明的差异化倾向。企业级客户更关注后三者,而消费者更关注前三者。

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是什么?我的理解,一是追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网、全渠道产品营销一体化,关注需求管理(从供应链到需求链,开始考虑按需定制,即C2B);二是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寻找场景、客户中没有被完全满足的利基市场;三是如何提升管理效率(从ERP到电商平台,如何融入智能供应链,并从供应链里得到更多物流和进销存数据);四是如何激励员工内部创业和创新驱动,推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变革。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社会化大生产催生了企业,而当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今天的企业法人将和当年的农民一样,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穷则思变。

当前的市场情绪和金融需求旺盛点

在经济下行期,企业间接融资需求会下降,而直接融资和理财需求上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使自然人的投资理财偏好从固定收益市场转向资本市场。民间资本的积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内外有效需求低迷,让私人部门和企业部门投资驱动力上升,PE、股权众筹和新三板市场升温。存款保险制度甫立,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有望打破。在这种市场情绪下,投融资撮合平台的市场很大,资产管理的需求和市场很大,对互联网金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提升体验的需求很大。这些,都是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互联网金融从业者需要考虑的热点问题。

大数据vs社会征信的互联网+

大数据,有人戏谑说就像家长谈“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大家都说自己在做,但谁也不知道彼此具体在怎么做?谁也没说出个除了概念外的可落地的道道来。谈互联网+金融,就不能不谈到社会征信,谈到大数据征信,谈到大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我一直在想,哪些数据可以构成大数据?这里面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一是央行的征信系统数据;二是银行客户数据、账户交易数据、信用卡数据、网银数据、手机银行数据;三是证券、基金、期货的投资理财数据(但目前银行仍是最大的金融产品分销渠道商);四是海关和跨境电商平台的贸易数据(跨境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贸易服务平台如一达通);五是物流企业的数据(目前是分散的,看起来菜鸟网络未来要做整合和集成);六是供应链的上下游数据(核心企业如海尔和华为、供应链服务平台如怡亚通);七是社交媒体信息:微博、微信、QQ,还有各种小众的个性化社交平台。最关键的是这些信息如何共享?由谁去主导?目前还在讨论中。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了,不管是褒是贬,不论是真是假,互联网它就在那里。关键是如何行动,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少谈些理念,多一些实践(哪怕是试错)。


标签: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