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xm > 借钱中心 > 网贷攻略 > 90%的倒闭平台,是因为自融?

90%的倒闭平台,是因为自融?

点击: 时间:2018-09-03


最近,有个投资者问老祝,怎么去辨别一个平台是否有自融?又如何才能杜绝自融?

第一个问题,努力一下,可以提供一点经验。第二个问题,是个很大的课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可以留待以后慢慢讨论。

一、什么是自融?

因为怕不准确,老祝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对自融,都只有比较粗略的描述,还缺少严格的定义。

但是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到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利用本机构互联网平台为自身或具有关联关系的借款人融资”,这是对自融一个最好的官方定义。

关于自融的定义,有几个关键点:

1、特指P2P平台。这个术语,普遍地认为是限定在网贷这个行业,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线下销售网点来进行融资的行为。

2、为自身或者具有关联关系的借款人融资。互联网平台上的借款人,是平台自己,或者是平台的股东,或者是股东实际控制的其他企业。即使名义上不具有股权上的关联,但是有实际控制关系的,仍属于自融。比如平台股东出资设立的借款企业,但股份是他人代持,此种仍是自融。

例如最近谈论比较多的巴铁,主要的资金来自某线下财富公司销售的理财产品,但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是同一人,这也符合自融的定义。

3、项目真实,通常不存在欺诈。自融,仍是以真实的资金需求出发,通常借款项目也是真实的,主观上并不是为了非法占有资金用于挥霍等。也正因为这个特点,有时候民众对自融并不是一味反对,甚至有人觉得,自融反而更安全,钱投到平台股东的企业,风险更加可控。

二、自融有哪些危害?

不管如何为自融进行辩护,如何寻找正当理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排除诈骗的因素外,导致网贷平台包括线下财富公司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融。

其危害包括:

1、平台偏离中介定位,无法形成专业能力。

自己为自己融资,必然要求项目产生回报,否则无法支付利息,那平台的主业,到底是投资还是信贷撮合中介?(老祝的微信公众号:老祝说)

如果绝大部分资金都投向股东关联企业,那也不需要特别的风控,长期依赖股东的项目,必然无法建立一支完善、强大的信贷团队。

2、期限错配,导致平台兑付困难。

近期某财富公司被员工举报,其线下数百家门店,投资者通过刷POS机的方式,将投资款全部直接打给了董事长的个人账户。然后董事长再将这些资金,转移到名下的另外一个投资公司,对外投资一些高科技项目。

此类高科技项目,投资回报不确定,并且回收周期至少2年-5年,甚至更长;但线下和网站销售出去的理财产品,期限则多为3个月、6个月、1年。那问题就来了,1年后,产品到期,从哪里出这个钱来兑付?万一投资的项目失败,这个本金谁来还?

3、风控走过场,事后追偿极为困难。

自己的项目,风控就不可能按照正常的流程审核和办理,即使有问题,也都刻意忽视了。一旦出现问题,投资者的资金很难得到追索,抵押和担保会发现都是表面文章,没有任何作用。甚至平台的股东,通过这种方式,来坑害投资人的资金。

三、为什么会有自融?

其实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导致这个问题的出现,我觉得还是商业层次的逐利需求所驱使。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角色是信息中介,通过平台作借款人信息展示,表述借款人的融资需求,最后由出借人凭自己的出借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作出是否出借的决定。

只要平台持续性地推出融资项目,就能从中获取融资服务费等收入,就能维持平台的运营。这一点对大平台比较容易实现,也即所谓的“马太效应”,而对小平台或新创平台,则有可能会出现融资项目小、融资项目少等困境。

在行业竞争程度加剧下,部分平台就有可能出现“自融”。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就是自融平台当初设立的目的不纯,就是为了坑骗投资人,然后脚底抹油跑路的,这情况就没什么值得讨论的了。

其实如果互金平台能安守本分,充分发挥信息中介职责,在缺少项目的情况下,他们只是会减少收入来源,不至于会导致平台无法运营下去,而且这情况一般也只是阶段性,非持续性,除非是平台自身经营出现问题,或外部经济环境出现衰退现象。

对于为什么会有自融,我把诱因归结为如下3点:

1、本身从事实业,对资金有渴求。

前段时间广东有个平台的股东被判了刑,其原来还是知名企业家,是某个城市的商会会长,这样一个人,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起因就是自融。因为原来从事制造业,投资不顺,资金紧张,看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潮,于是也搞起了P2P,请了网贷名人来帮忙运营,利息很高,活动奖励也丰厚,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最后实体企业经营不顺利,根本无法归还本息,导致崩盘。

这是自融比较常见的一种原因,多见于本身有实业的企业设立的平台。

最近,有很多房地产公司,号称大举进军互联网金融,有商业地产大鳄被人反复质疑自融,说明了有实业的网贷平台,其设立的初衷,或多或少,都是为自身的体系服务的。这既有他的优势,比如说实力强劲的企业集团,资金投向集团体系内的企业,信息掌握充分,还款更有保障。但潜在的风险也是有的,假如这整个过程,缺乏监管、缺乏透明度,规模急遽扩大,那可能会失控!

2、期望通过投资赚取息差。

区别于庞氏骗局,这种动机下的自融,其主观上,是认为可以通过先吸收资金,再以自己的投资能力,去运用这些资金,投资于股票、房产、电影等等,获得高于利息的收益,并用这个收益,来支付投资者的利息。

许多爆雷的平台,往往是这种情况。上海闹得沸沸扬扬的某集团,100亿的兑付缺口,通过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些投资者的资金被集团用来购买私募基金、收购上市公司股份以及投资影视。这些投资,一旦进入,都是无法随意变现的,如果理财端的资金持续流出大于流入,到期的理财产品就会无法兑付,直接演变成危机。

3、无资产端的开发能力。

有些平台,可能一开始是正经地做信贷中介的。但是由于本身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能力和经验,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坏账很厉害,于是就不敢继续往外放贷了。但广告烧了那么多钱,投资人的投资需求那么强烈,没项目怎么行?于是就搞起来了自融,并一发不可收拾。以上是老祝认为常见的三种自融动机。

四、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识别自融?

作为投资者,绝大部分都不希望,也不应该去投资有严重自融行为的平台。自融是比较隐蔽的,即使做了银行存管或者第三方的资金托管,也无法避免自融。

这里,提供一些实用的判断方法:

1、注意考察有实体企业的平台。

一个卖酒的企业,突然搞起了网贷,两者差异很大、能力也不相关、资源也不存在共享,投资者就要引起警惕。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信贷、金融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是具有极高要求的,假如不专业,那风险相差不是1点半点。所以在投这种平台之前,投资者都要问问对方,凭什么来获取项目、靠什么做好风控?

当然,并不是说有实体企业,做P2P,就一定自融,也要看企业的背景、实力以及具体借款人的信息,来进行综合判断。

2、查询借款企业的股东与平台股东是否有重合。

这是比较有效的一个验证方式。

查询后,一种情况是股东之间有重合,那可以初步判断涉嫌自融。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股东没有重合,但是这个借款企业比较异常,例如注册资本只有100万,但是借款金额却高达1000万,或者借款前,注册资本突然发生了变更。有些为了掩盖自融的事实,会以很多企业的名义来借款,这种方式,成本不低,而且比较容易露出破绽。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借款企业的股东或者平台的股东,历史上都做过变更,现有的股东不重合,但是历史上的股东,存在重合,这种也是有自融的嫌疑的。

3、观察是否存在反复借款的企业。

如果缺乏合理的解释,某个企业反复在平台进行借款,那也要注意看看,这个企业是不是平台的关联企业?

这里不是说借款人只能借一次款,如果出现反复申请借款就断定有问题,这未免过于表面化和极端化了。

因为企业的借款需求一般是为了满足一段时间经营周转,当采购、生产到销售完成后,借款需求就暂时结束了。当下一轮经营周期开始时,或有额外增加的生产订单时,企业就会有新的借款需求。这就是为什么银行会给借款人批一个授信额度,限定额度有效期,只要在这个有效期内,借款人都可以随时提出借款申请。

实际工作中,只借一次款的企业是少数,多次借款的企业才是多数,只要企业持续经营下去,就会有潜在的借款需求。

4、项目信息的披露是否含糊不清。

凡是不披露具体借款人的产品,均不建议投资者购买。作为出借方,提供了资金后,借款协议中理应披露借款人的名称,不能有任何含糊。如果连借款企业的名称都不完整显示,项目信息简短,表述模糊,没有现场图片,这可能亦会有自融嫌疑,因为这种情况可能就是凭空杜撰的虚构项目,既然是虚构的,就无法罗列详细的项目信息,更甭提什么现场图片了。

文章系网贷天眼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标签: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