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xm > 借钱中心 > 网贷攻略 > 他和马云,是中国最懂大数据的人…

他和马云,是中国最懂大数据的人…

点击: 时间:2019-01-08

搜素“范晓忻”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他的名字后面,有时会出现一个人的名字,马云。

为何两个人会被网友放在一起?

细细梳理他们的生平,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中国,最早提出大数据的两个人。

恐怕,也是最懂大数据的两个人。

1、他和他的大数据时代

范晓忻,金电联行的CEO,9年前,他开始做这家“大数据”公司的时候,还没有“大数据”这个概念。

此时,离《大数据时代》出版,还有5年;离马云提出,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Data Technology数据处理技术)时代,还有7年;离如今人必称“大数据”的时代,还有9年。



现在,我们听了太多“我们在沉淀数据,并进行挖掘,未来想象力很大”的腔调,这些吹起来的风,多是,雷声大雨点小。

据业内知名投资人透露,创投圈已淡漠的麻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真正的践行者,而不是吹嘘者”。

该投资人称,目前,在2C领域,中国除了蚂蚁金服真正运用了大数据,其他尚处在襁褓阶段。

在2B领域,值得注意的,就是金电联行。

在中国,所有的中小企业融资,都需要抵押物,而金电联行利用大数据,对企业进行评分,就可以得出一个风险可控的贷款额度。

截止今年4月中,金电联行已为中小企业,提供超过50亿的无抵押贷款服务。范晓忻称,目前的纪录是,尚无坏账。

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的理工男,一手塑造了中国目前大数据领先公司。

他经历过泥潭挣扎的研磨期、风口吹起来的浮躁期、行业大爆炸期,到如今,真正的践行落地期,他和他的公司,两者的命运,在时代的裹挟中缓慢推演。

范晓忻在用自己的创业历程,纪录属于中国的“大数据时代”。

2、困兽之斗

范晓忻从未觉得自己是个“高瞻远瞩”,提前看到风口的人,他和马云的区别就是,“马云是前瞻性,我是被迫的。”

2007年,在入行之前,范晓忻正在汽车领域做供应链的IT技术,活得比较滋润,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在华尔街就职的清华师弟,给他带来了新的思路——在西方,人们正在用信用贷款;而中国,银行贷款依然落后,需要抵押物。

当时两人思考逻辑是,根据一家企业历年的经营、交易、能耗等多维度数据,可看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据此提供信用贷款。

这个想法,让范晓忻兴奋。

他就如此一脚踏入了数据行业——除了这一次主动选择,其后的每一步,都有宿命的推动。

他最开始,称这叫“风险量化”。

这件事,如今我们听起来,符合逻辑,而当时范晓忻面对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银行体系。

“银行觉得我们都是疯子,数据分析分析就给贷款,太扯了”,范晓忻就一家家银行啃。

范晓忻不得不带着团队,接点IT的私活,来养活团队。

当年,大家做供应链IT的时候,活得风光无限,如今,居然食不果腹了。

很多次,他都想放弃。在一次团建之前,他都想好了,和大家说:“我们还是放弃,接着做IT吧”。

结果整个饭局,他没有一次开口的机会。

“老范,我和你讨论讨论”,同事们的热情不减,将他的话,全部堵回去。

其实,范晓忻骨子里,也不愿放弃。

高三那年,为了冲刺高考,他搬了一张课桌,去操场中间学习,杜绝一切干扰。

晚自习的时候,别班男生来寻架,打完了,他都不知道。

为了达成目标,他会将自己逼到极致。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了销售的工作,为了争取更多的机会,除夕夜他都不回家,“此时,无论哪个客户打来电话,都是我的”。

他为了和客户拉近关系,一本本背笑话集,脑子里装了300多个笑话,任何场景都可以信手拈来。

不服输至此,怎么可能轻易言退。



他带着自己的团队,横扫银行系。最终,民生银行表现出了一些兴趣,2009年一年的时间里,双方开了200多次会。

2010年5月,在金电联行的帮助下,民生银行放出了第一笔非抵押物贷款,1500万。

曙光乍现,此后却跌入最深的黑暗。

他们提交的贷款申请,一次次被拒。

“绝望,觉得银行只是和我玩一玩,”范晓忻说,此后的半年,最为煎熬,整个团队毫无成绩。

大概,最大的绝望,来自看到了曙光,但达不到;看到前方的山头,却走不到。

没有人知道,多年后,大数据将何等风光,而此时的他,并非曲高和寡,而是深陷漩涡。

“感觉在泥潭里挣扎”,范晓忻说,他已大概两年,没有再和人提起这段经历。绝望、孤独、无人理解,那个时代的企业家,没有资本的吹捧,他们都需要自己脚踏实地,一点点去验证自我。

直到半年后,与民生银行才有了第二单。

一切峰回路转。

3、大风起兮

2012年之后,大数据星星之火,开始有燎原之势。

2012年开始,银行业结束了多年的不良贷款“双降”格局,多个信号表明,银行的坏账率开始提升。此时,银行急于寻找新的贷款方式,数据信用贷款和贷后跟踪,成了救命之绳。

2012年年底,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出版,并被翻译到中国。

一年后,范晓忻在朋友的介绍下,看到了《大数据时代》,才惊觉自己做的“风险量化”,国际叫法是“大数据”。

2014年,马云开始在各个场合说,阿里其实不是卖货的,实质是一家“数据公司”,并称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

一切都有大风起兮的趋势。

第二单之后,金电联行和民生银行都对案例做了一定宣传,行业内都颇为震惊,“一声惊雷”。

企业、政府、资本都找了过来,“突然门庭若市了”,金电联行也因此拿到了天使投资。

DT时代,真的缓缓来了。

资本恣意生长之处,必有群魔乱舞。


风口来了,范晓忻感受到忽悠的风口,也来了。

“以前大数据的会议,大家都以专家的身份请他去,后来不敢请了”,业内某知名投资人称,因为范晓忻问题尖锐,常常让台上的人,哑口无言,下不来台。

“如果一个人说,他通过什么手段开始积累数据,然后研究,就是大数据,行骗的可能性很大,”范晓忻说,大数据是统计规律,是一个算法;前提是,你要有大量数据,才能统计,才能计算——数据并不是后期沉淀的。

“有些选手,都不肯让我提问,范总,你可不可以不提问?”有时候忽悠太过分,范晓忻起身就走。

“目前,金电联行有50万家企业数据,在此基础上建模,而我现在服务的客户,都不到1万,边服务客户边建模,这并不现实”。

范晓忻如何收集数据?

2008年,他找企业采集数据;2009年,他在黑板上划了一个叉,说:“这个事,我们不做了。”

他开发了一个接受企业填报数据的平台,和银行合作,企业要贷款,就要按照他们的设定提交相关数据。

“原来,我是一个赤脚医生,用我自己设备给企业治病,后来我进驻医院,用我的设备体检,医院自己开药”,范晓忻说,此时,数据的普世性已开始体现。

去年一年,范晓忻都觉得行业虚火过旺。

年后,他准备再蛰伏一年,却不想,第二季度开始,风口真正的来了。

范晓忻觉得,和年初的阿尔法狗的面世有莫大关系。

他从小学开始,就加入了计算机兴趣小组,每年都参加计算机比赛。

他在高中的时候,就曾经设计过一个围棋程序,后来在大学进行过一些修改,但依然无法应对浩如烟海的围棋变化。

因此,对阿尔法狗,范晓忻一直持续关注。

他在3月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随便进入一个分会场,发现大家都在讲阿尔法狗。

“整个智慧科技产业,都为之一振”,范晓忻说,阿尔法狗,激发了大家对科技的热情。

中国的创投圈,一直持续的,都是“模式创新”的热情,“其实,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范晓忻嗅到的这个信号,很快得到了验证。

去年,金电联行开发了多个数据应用产品,在今年陆续落地。

大数据终于从理论的襁褓中,呱呱坠地了。

苦熬9年,范晓忻和他的公司,终于得以乘风而上。

4、宿命轮回

在中国,9年前就在布局大数据的人,除了马云,就是范晓忻。

中国很多经济史,无法复制,这其中,有命运的巧合,也有时代的必然。

业内对范晓忻的评价是,“中国最懂科学的企业家,最懂经商的科学家”。

“外星人攻占地球,只有部分智慧种子活下来,人类文明就得以继续延续。而他,就是应该活下去的那种人”,某个采访过范晓忻的记者称。

在某种意义上,时代需要选择一个这样双重角色的人。

科学家?企业家?哪个标签更合适?

“科学家,我这辈子都达不到了吧,只能算是一个梦想。但我想让我的企业,变成一个可以承载科学梦想的企业。”

范晓忻说自己是标准的理工男。

他对数字极度敏感,有人来汇报工作,他听得慢条斯理,但一个数字和算法出错,他就马上挑眉:“错了。”

大部分员工都怕他,“汇报工作得小心翼翼”。

问他给目前的金电联行打多少分时,他第一感觉是6分,刚刚及格。

想想对员工和公司可能过于严苛,他说:“加一点吧,7.5分。”

他说,金电联行给企业评分时,如果得分7.5分,就说明这是一个合格、有发展前景的公司,银行就可以对其进行信用融资了。

严苛至此。



可是,对于理工男来说,他又太过于活泼。

他唱歌,和歌手李健是清华合唱团团友,都能同台飙歌;他品红酒,研究颇深;他甚至喜欢急速飙车。

以前北京二环出了一个“十三郎”,据说此人开着摩托在,十三分钟跑完了二环。范晓忻就开着他的帕萨特去挑战。

“比十三分钟差点,也没差多少”,范晓忻就是那种把民用车开到极限的人。

他说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恐怕是销售。他往往能猜出对手的报价。

有一次在机场,起飞前他给员工打电话,报了一个数,“我们一定比对手少两万”。

飞机落地,这个百万级别的单子就到手了——真的只少了两万。

“这是基于理性和逻辑的分析”,范晓忻和竞争对手打过几个标,就能猜得八九不离十。

猜数还是猜心,在范晓忻看来,都是出于科学的计算能力。

到如今,公司的所有报价表,都是“价格”一栏空出来,让他填数。

“文理的极端性格,都会在他身上碰撞”,员工对他的评价是,“文艺理工男”。

范晓忻毕业后,没有从事科研和设计工作,他说那时候,天天对着计算机,太清苦。

如今,他反而怀念起当年的宁静和专注,“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所有时间都碎片化了,被切割了”。

2008年之后,金电联行搬到了朝外SOHO后,每年除夕,范晓忻都在公司过。

此时,再也没有秘书来催,下一位访客到了。

他安静的坐在办公室中,学习、看资料。

就如当年他一个人搬着课桌在操场中间读书一样,他看不见窗外除夕夜漫天的烟火。

他享受这种宁静和孤僻。

如今,金电联行已成为了几百人的大公司。每次公司聚餐,他依然会坐在最靠门口的那个位置。

就如当年,他当销售时一样,为所有的人,催个菜、拿个碗、结个账。

从宁静到繁华,再从繁华回归宁静。

人生总有些许宿命的轮回和延续。

范晓忻常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户边,眺望繁华的CBD。

如果当年他选择了科学家这条路,人生会怎样?

“我没法预测,人生是不能重置的,对吧?”

如今,他用企业家的角色,在观察和经历着,属于中国的“大数据时代”。


标签: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