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xm > 借钱中心 > 网贷攻略 > 半年了还没弄懂“网联”?

半年了还没弄懂“网联”?

点击: 时间:2019-02-20

谁也没想到,今年半年来传的沸沸扬扬的“网联”就这么悄无声息地低调上线了。

3月31日上午,中国清算支付协会官网显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以下简称“网联”)启动试运行,首批接入四家银行以及支付宝、财付通、网银在线等三家第三方支付机构。

这也标志着以往支付机构直连银行清算的三方模式将被终结,第三方支付机构回归四方模式,回归支付和清算相独立的业务本位。

据此前媒体报道,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股东总数44家,其中38家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而为了保证网联的独立性,股权结构的设计上,央行系为第一大股东,央行下属六家单位(央行清算总中心、上海清算所、黄金交易所等)将共出资约7亿元,占股比例超过30%。

此外,在第三方支付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约10%左右;中国清算支付协会持股比例为3%,代表不符合入股资格的中小支付机构行使投票权。

一个新的线上支付市场格局就此展开。据了解,平台未来每个月都会接入技术筹备到位的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以推动监管的进一步深入,但并不会对消费者的体验产生任何影响。

关于网联,我写了一篇小文,希望能用最简单的表达来说明这个新平台以及它所带来的改变。

01

网联究竟是什么?

一个词说明网联:小银联

一句话说明网联:为第三方机构发起的支付交易提供转接清算服务的平台。

两张图说明网联:

过去: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

现在:第三方支付—网联—银行

“正接”“反接”两种模式:

(该部分内容引用自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王剑的《央妈的圣意:正接“网联”》)

1. 传统银行间的结算清算方式被称为“正接”,即所有的参与者在同一处开户,呈“金字塔”状。只要相互结算清算的各单位,在同一个地方开设有账户,就能通过账户之间资金的划转,来完成结算清算。

只要收付双方都开户在同一银行,他们之间的支付就能通过该行账户的资金划转来完成。若开户在不同银行,需要跨行支付结算,则会使两个银行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然后各银行又通过他们开在央行的清算账户,实现清算。

2. 后来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的模式又叫做“反接”,即支付公司在无数个银行开设有账户(伞形),就能够实现跨行清算。准确地讲,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算,而是绕开了清算。央行主办和主管的多个清算体系,在这一模式下,都不再被需要。

“反接”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给反洗钱、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数据分析等央行的各项金融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所以,简而言之,网联的出现就是要把第三方支付的“反接”方式掰“正”。

02

网联影响了谁?

用户:作为被服务对象,继续扮演吃瓜群众的一方。网联改变的是支付机构背后的结算清算体系,对于前端的使用方法和用户体验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央行:摆正姿态重塑权威的一方。打断“直连”,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信息和资金流向公开透明,央行线上支付市场的整顿工作再进一步。先摸清事实,再逐步规范,比如备付金管理的落地就必须建立在账户和数据清晰的基础上。

银行:终于有机会反客为主、提升地位的一方。在“直连”时期,银行难以掌握第三方支付的账户信息和资金流向,并且在支付清算定价的话语权上处于弱势,而网联的出现则打破了银行的这种处境。

银联:目前看似处境最为复杂和尴尬的一方。自从被称为“小银联”的网联出现后,市场一度用“最近父母刚生二胎的长子”,来形容银联的“家庭地位”和心情。但一位银联内部的朋友则笑称,其实父母的爱早就转到“宠物”身上了…..

所以,对于银联而言,尽管与网联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长远来看,线上支付市场的规范,仍是有利于其发展的。过去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的银联,至少未来有了参与进线上支付市场的可能。

事实上,除了结算清算的费率外,坐拥65亿张银联卡的银联还有不少潜在价值可以挖掘。比如,一旦清算市场开放,各方都进入市场化轨道之后,卡片的品牌权益理应当归属银联自身。

“不可能银联在这里砸成本发卡、做客户服务,那头有人可以无成本地转接清算银联卡。”一位银行人士指出了其中的玄机,通过品牌“权益”获取收入在国际上也早有先例。

以万事达为例,其2015年的业绩报告显示,Net Revenue净收入是96亿美元(其中纯利为38亿美元),交易处理费43亿美元、国内品牌管理费是40亿美元,跨境交易费是32亿美元,其他收入是19亿美元,另有39亿美元奖励抵扣。

从其各类收入占比来看,万事达的交易处理费占总收入的32%、国内品牌管理费占30%,跨境交易费占24%,其他收入占15%。品牌“权益”带来的收入已基本跟交易费率持平。

支付公司:企业竞争力和话语权备受冲击的一方。“直连”时代,大的支付机构因为手握海量用户、资源、备付金,所以在与银行的合作中往往掌握话语权。同时,它们也因为自建支付结算体系本身在系统搭建、对接技术、用户体验上的高门槛而占据行业优势。

用结算速度举个例子,现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可以做到一两小时提现到账,这个功能看似简单,其实背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实现,甚至投入自有资金预付。所以对于大公司来说,原本做好体验和速度的支付是有很强壁垒的事儿。

而且,尽管资金以前也是托管在银行,但其实资金还是在自己体系内流转,可以用这笔资金跟银行争取到更多合作,有比较强的话语权。但如果都接入网联之后,这些优势和能力都被拉平了,小公司的门槛反而降低了很多。

不过,近年来,随着支付行业的发展,支付业务的价值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变化。支付结算本身的费率就像公园的“门票”,价格高低、付费免费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它只是帮忙统计入园流量。

反而后续支付交易链条上积累的大数据,以及这个链条与信贷、证券、理财等业务的纵横勾连才更具想象空间。这就好比进入公园之后的收费项目和用户行为,那有着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增长空间。

03

网联时代的博弈

虽然,在断直连、促备付金统一监管方面,网联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在系统建设、机构接入推进、尤其是定价机制建设方面,市场还在观察它是否具有足够话语权和行动力。

价格博弈:价格博弈的背景是,目前我国线上线下支付市场的费率实行“双轨制”,线下市场的收费标准由发改委制定,而经过去年的“96费改”之后,线下刷卡费率标准、分成机制已很明确。

但线上支付市场一直没有清晰的规则,“直连”阶段基本都是由各家支付机构与银行单独协商,平均费率在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五左右,大机构因为有沉淀资金做议价筹码,往往可以获得更低的费率和更优的条件。

但网联的出现打破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单独议价的空间,并且随着上交备付金比例(目前是20%左右)的提高,大的支付机构原本在银行端的优势地位将产生动摇。相对来说,小的支付机构受此影响较小。

尽管目前网联已经公布了接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大致步骤和安排,但关于接入后线上支付的各项收费情况却并未明确。根据某接近网联人士表示,由于网联的定位是一个行政机构,而非商业机构,所以基本以保本微利为目标。

从这一口径不难看出,网联对于费率的标准已经定调,但要知道,整个线上支付环节除了接入网联的清算、结算部分,还有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端的交易费用,这个标准又该如何定?谁来定?何时定?现在都尚未可知,充满变数。

另外,网联并不是唯一的线上支付清算、结算平台,包括银行、VISA等同样有资格参与该市场,原则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自由选择接入平台,只要不“直连”银行即可。那么,市场化的机制自然会有市场化的定价。

数据博弈:账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向来都被银行视为“核心资产”。第三方支付机构从线上反扑线下,拿走的不仅仅是银联是清算、银行或其它第三方支付的收单,还有银行们为看重的交易信息,即“数据”。

如果我们拿出信用卡账单,除个别叫板能力特别强的银行外,绝大多数银行的账单上,用支付宝完成的交易,账单都只记录到支付宝,而没有最后去向的商户名。不止是账单上没有,事实上银行们也两眼一抹黑。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玩得是在自己账户体系内的“转存”,因此只有他们看得见具体交易信息,知道谁爱在哪里

买东西、消费能力有多大、有什么偏好,也就有了“肖像”功能。

往深里说一步,如果一个持卡人持有三张卡并全部绑在了同一个支付宝或微信账户上,他们就具有了“账户功能”,知道这三张卡同属一个人,可以依据三张卡上的交易判断这个人的现金流、消费习惯、信用程度等。

但是,这三张背后的ABC银行,互相之间是“隔绝”的,看不到彼此的具体信息。账户信息向来都是银行的核心资产,没人愿意在这事上当雷锋。即便是清算了所有卡片的银联,事实上也只是个通道,并不知晓ABC卡属于同一人。

尽管网联的上线可以部分解决账户数据的透明度问题,但如果用户是用存在支付账户里的资金消费,而非直接通过支付账户从银行划转资金,银行同样不能掌握这笔交易的具体信息。

显然,网联的试运行只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围绕支付市场上的各方博弈也远未结束。


标签: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