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xm > 借钱中心 > 网贷攻略 > 仓促下的银行存管:中小平台忙表面,大平台做“匠心”

仓促下的银行存管:中小平台忙表面,大平台做“匠心”

点击: 时间:2019-01-29

开年以来,接入银行存管的平台数量直线上升,从半年前的不足3%,到半年后的18%,与2016年的“萧条”一比,呈现一副“干柴烈火”的发展态势。

有人说,P2P平台在对待银行存管问题上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整个P2P大历程的缩影,逐利、躁动、不安,正在成为这幅缩影的主旋律。也有人说,在824文件的大限面前,除了“临时抱佛脚”,我们显然已无法找到更有效的过河方式,“仓促”将必然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色调。

也许,这正是银行存管这一统计数字短时间暴涨的主要原因,也是整个乱象背后的深层基因。

1)加速的油门

从一组简单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接银行存管的平台数量的“非正常”成长路:

****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0月24日,仅有145家P2P平台与银行签订了直接资金存管协议。其中,正式上线银行直接存管系统的P2P平台为63家,约占同期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的不到3%。

这是824文件颁布后的两个月,也是大多数平台正艰难摸索生存方式的缓冲时期。但这一原本缓慢的增长速度,却在2017年初存管《指引》下发后,开始了疯狂的攀升。

截至2017年4月底,正式上线银行直接存管(包括银行直连)系统的平台增长到189家,占全国正常运营平台总数的12.3%。虽然距离上一个统计点仅仅过去半年,但接入银行存管平台的数量却迅速增加了300%。

而这一跳跃,还不是结束。

截至2017年5月8日,整个P2P行业中,宣布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且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猛然升至389家正常运营平台,约占同期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7.57%,其中有205家正常运营平台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

显然,宣布与银行达成签约的平台数量,在这一个月之内发生了“量的几何裂变”。而“签约平台”这一数字的增长,也似乎让我们嗅到了其中不平凡的滋味。

一家广州地区的P2P平台负责人曾透露,4月初以来,主动与平台接洽的银行正在明显增多,华兴、江西银行等城商行显得尤为“卖力”。而与此前的“冷处理”不同的是,自《存管指引》发布以来,网贷企业对于银行存管的争夺也似乎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近年来银行自身业务体系的“不争气”,加之监管明确了银行存管的“免责”权利,让银行激起了对存管的高度热情。

而这个热情也直接转化成了一场“抢夺战”的开始。

部分P2P平台负责人表示,相当一部分银行不仅打起了价格战,提出免存管费的做法,甚至“挖起了墙角”。

平台相关负责人透露,最近有多家银行过来问他们愿不愿意“换存管”,尤以新近加入“存管大军”的银行最为热情。另外多家已上线银行存管平台也曾确认了类似事件的发生。

这些前来“撬墙角”的银行均以各自的优势为诱惑来进行拉拢,有的是技术优势;有的是合规账户模式;有的是服务,而更多的则是低价的费用。

不少银行业研究人士表示,银行成为逐鹿P2P网贷平台重要力量的原因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这虽然会带来P2P一定程度的繁荣,但也导致了机制漏洞的流入。

据悉,部分中小银行现已降低了网贷平台的注册资本金要求,如此前要求5000万元,现在只要2000万元就可以;有的银行对平台的国资或上市公司背景要求也一并降低了。

这使得原本被排除在外的“中小平台”终于有了跻身银行存管的资格,而”鹤蚌相争,渔翁得利“,“银行拉锯战”从表面看虽然是各大银行间的竞争,实则是将胜利的天平送给了那些原本并不够资格的中小平台。

于是中小平台抱着何乐而不为的态度,纷纷成为了存管数量猛增的“主力军”。

但主观的盲目与技术的滞后,却让这些中小平台在真正上线运行银行存管时,显得问题频发、漏洞百出。

2)中小平台的存管运营痛点

对于存管的趋利性和存管门槛的降低,使得各平台在银行存管的实际运行质量参差不齐,这一点也在中小平台身上尤为突出。而“伪存管”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一些网贷机构仅仅与银行电子银行部达成开户协议,就对外宣称“已获得银行存管资质”;二是网贷机构以个人名义向银行存入一笔资金,取得相应的存款凭证,就宣称自己完成存管等等。

除此以外,一些仍然沿用“嵌入式存管”的平台,也在变相宣传其“银行存管”的身份。

在目前的银行存管方式中,算得上合规的是电子户(直联)和大账户模式,而关于嵌入式存管的方式,业界也一直存疑。

嵌入式的账户体系思路为,客户通过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均可开通银行存管账户。但一般通过第三方支付开通个人存管账户,再将此账户映射到存管银行上。

虽然客户在操作上简单便捷,但由于存管业务非完全独立,故这样的存管方式依然存在不小的风险。

而即便是达到了以上两项“硬规定”,在实际运行中,我们仍然发现了这些实现了银行存管的平台,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体验差异。

譬如我们常说的“关键四要素”的缺失。

关键四要素可概括为“是否有提示开通银行存管账户”、“注册过程中是否有跳出银行系统页面”、“是否显示银行电子账户”、“是否有银行短信提醒”这样的四个关键性指标。

而从目前已接入银行存管的中小平台来看,绝大部分都没能满足全部条件。

笔者在互融宝平台开通存管账户过程中就发现,虽然存管方为徽商银行,但跳出的存管系统页面却是中金支付,而在这个过程中,徽商银行仅以合作方形式出现。

这种存管的形式意味着,用户的个人信息很可能是被中金支付录取,而不是徽商银行,这不禁让人怀疑起存管的真实性。

而即便是在后续开通存管账户过程中徽商银行做了相关的开通提示,我们也无法在“我的账户”中看到清晰的电子账户信息。

与此相比,接入了北京银行的几家中小平台则更为离奇。我们在开通黄河金融存管账户过程中发现,从注册到充值的整个过程中,既没有相关的开通提醒,也没有跳转至银行页面,更没有显示虚拟电子账户,所有的过程似乎都在一种“悄然无声”的秘密组行动中进行。

虽然这被官方美化为方便用户体验的“无痕存管”,但这个“无痕”的可信性有多少,又似乎显得无处可寻。

而另一家接通了北京银行存管的平台人众金服,虽然不再是所谓的“无痕”,具有开通存管账户、绑定银行卡的提示功能,但跳转页面的缺失和支付通道“连连支付”的存在,依然让平台的存管模式显得扑朔迷离。

台面上的运行质量尚且杂乱,而背后体验的“坑”却更是层出不穷。

一些开通了银行存管的中小平台,在页面上“煞有介事”地摆出需要下载的密码控件,但不知是由于技术原因还是网络问题,只要一点击下载该控件,网页就会显示无法打开,即使是试遍了多个浏览器,这一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另外一个终极的黑洞问题,就是掉单。掉单之所以对于用户来说非常恐怖,就是因为扣钱的提示已经发到手机了,但钱却没有到账。而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平台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用户填写资料,再和银行进行反馈。然而待银行处理完这一问题,时间也通常过去了3-5个工作日。这期间的站岗资金问题不说,那个惴惴不安的心才是很多投资人深感恐惧的原因。

而在度过“掉单”这个坑后,T+0的消失也让许多投资人颇感不适。从目前已上线的存管系统看,由于普遍存在着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系统的交割时间,用户在项目到期后资金赎回时,往往不能实现“T+0”到账,而如果银行不能提前准备一笔垫付资金来实现”T+0“,那么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体验的便捷度。

以上这些问题,并不是个例。相反,它们存在于80%以上的接通了存管的中小平台身上。

显然,存管平台数量的大跃进,并没有带来质量上的革新。由于短时间的激进,和技术能力的不匹配,存管在中小体量平台上的试验显然并不成功。

而这样的现象,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究竟该如何运作,才能实现既有技术含量,又有安全性的存管体验呢?

3)慢工出细活

实际上与一些小平台的操之过急相比,一些体量较大的平台,反而显得颇为沉稳。

曾几何时,也有投资者也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从已完成银行直接存管的名单看,不少都是中小型平台,甚至有些平台的名字从来都没有听过。按理说大平台在合规性、技术实力上的投入更多,为何反而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平台早早完成了资金存管呢?”

行业人士认为,这主要来自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来说,大平台体量大,系统对接过程更加复杂,对接所需的时间也较长;而从主观上来说,这些排名靠前的大平台,客户维护意识和用户体验更加超前,自然在数据核对、技术对接方面更加要求更加精准。

笔者也曾与鑫合汇负责产品的相关人员私底下有过几次交谈,他认为,小平台存管数量爆发性增长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对接成本上。

一方面,体量小使得这些平台的人员配置成本、时间成本、数据迁移成本更加低廉;另一方面,小平台为了尽早加入存管大军,从主观上也在极力压缩对接时间。

甚至有一些中小平台与城商行共同“倾力合作”,将这一时间足足压缩到了两个月以内,这在这位经验老道的负责人看来,简直称得上是“匪夷所思”。

而在一些大体量平台的存管对接过程中,常常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去应对这件事情。这其中不仅包括常规的人力、时间、运营成本,更多的是一些“纠错”成本。

所以总的来说,大平台完成一个存管生态的构建,要克服更加多的困难。

大部分大平台的技术负责人认为,之所以一些小平台80%都曾出现像掉单这样的技术性问题,很大原因是他们没有相应的“纠错”机制。他认为,存管的技术性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很大程度上要靠“磨”。

譬如说在试运行的期间,通过对整个系统的不断调试,将整个存管四要素和用户体验保持稳定,或者说根据用户需求去做定制化服务,而不是像一些中小平台一样,只求上线速度从而使得整个用户体验滞后。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由于P2P平台基于互联网运作,需要大量地进行发红包、加息券等线上活动,那么这个过程中,平台就会面临通过什么方式走资金、是否合规等各项问题。

所以如果平台在一开始便没有想清楚存管这块的诸多细节,也没能处理好一个账户从A到B一清二楚的资金来源和去处,那么这样的存管体验便会十分差劲。

另外一块,相对于中小平台来讲,大平台的数据库更像是一个庞然大物。它不仅需要与银行间保持高度紧密的核查校对频率,缓慢谨慎地进行数据迁移,以保证整体数据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更需要平台针对平台不同业务,开发针对性的存管系统,为用户获取更好的操作体验。

而一旦把公司的产品、支付、系统运维、开发工程师、测试、交互设计等相关人员都扑在上面,这一过程的耗时很有可能超过半年以上。

由于大平台对客户维护的意识相对较高,所以在进行存管系统对接和切换的同时,他们往往会坚持“宁慢勿快”的原则。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平台从签订银行存管协议到正式上线运行,常常需要“以年记时”的原因。

“慢工出细活”,这个颇有匠人意味的短语,在大部分中小平台都趋之若鹜的年代,却似乎更加流行于大平台的存管运行中。

在写这篇文章查询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接入存管的中小平台纷纷反应,用户体验不佳、技术性问题居高不下,使得平台面对的客户投诉不断的现象。

存管系统的上线原本应是让用户获得信心而非丧失信心,这些因“仓促”而导致的客户流失,在如今这个获客成本高企的当下,对平台来说无异于是“灭顶之灾”。

“大限将至”——面对即将到来的824,很多平台深感惶惶不安。而“银行存管”这根救命绳也似乎并没有起到期待中的作用。

我想,这既是存管平台数量一味猛增的后果,也是把存管变得“逐利化”的化学反应。

也许,我们眼中所谓的“大限”,不仅仅是824这个日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我们亲手拉起的那条“终点线”。


标签: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