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xm > 借钱中心 > 网贷攻略 > “新金融”的利率悲歌(下):无奈中的竭泽而渔

“新金融”的利率悲歌(下):无奈中的竭泽而渔

点击: 时间:2019-05-25

读懂赠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新金融行业既不是不幸者,也不是不争者,它们是无奈者。

写于文前:

多数新金融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没有银行动辄千亿、万亿元的资金量,也没有蚂蚁金服、京东数科这样庞大的用户、数据,但是它们要生存、要盈利,面对银行和新金融巨头们的挤压,提高利率是中小新金融企业共同且必然的选择。

本系列文章,不是为了抨击谁,更不是为了讨好谁,仅以三方视角,道出新金融发展中的高利率问题的,现状、合理性及隐患。

正文:

1、高利率弥漫下的新金融

2017年,趣店IPO引发了一场社会舆论对现金贷行业高利率问题的集体声讨,监管部门也展示出了对过高利率的态度:一刀切。

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宜人贷也是高利率问题的代表之一,之所以成为代表,是因为宜人贷招股书披露出了39.5%的高额年利率。

宜人贷的借款客户分为A、B、C、D四个信用等级,D类的借款年利率最高为39.5%。在过去的三年里,宜人贷的D类借款人占比一直在70%以上。为何会有这种现象?一位比较诚实的宜人贷员工说:因为这个类别赚钱啊。(曾有文章指出:宜人贷D类借款利率并没有39.5%那么高,实际利率为22.22%,其中差异为计算方法的不同)。

在美股上市不久的小赢科技招股书也提到: 2017年,我们为贷款提供了人民币344亿元的贷款,其中约8.64%的年费率超过36%,自2017年12月7日起,所有产品的年度费率降低至36%以下。而调整前,小赢科技的最高年利率为49.44%。

在京东金融App中,高利率现象更加明显。

京东金融合作的9款贷款产品中,有7款最高综合年化利率超过24%,这些产品的所有方包括:已经在美启动IPO的微贷网、在深交所创业板排队的卡拉卡以及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招联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包银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

新金融头部企业尚且如此,中小新金融企业更不必说。但有一点争议,持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受不受24%、36%限制?答案是:受。这点,读懂新金融在文末会做出说明。

2、阴影中的无奈和隐患

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繁荣必合理。高利率乃至高利贷产品在新金融行业的繁荣,有其合理性:

1、从供需的关系讲,融资是所有人都会存在的需求,哪怕是“老赖”。

读懂新金融曾被两个问题问懵:你知道你什么时候缺钱吗?你知道你缺钱的时候向谁借?这两个问题,换做是手机前的你,你知道吗?如果你知道,那再问第三个问题:你能借来足够的钱吗?

虽然,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颇具成果,但依然有很多人很难从低利率渠道融资、融到足够的资。名誉扫地贾跃亭想搞亿元级的融资,难,但他要想借10万块,都有大批的人愿意借;马云再怎么风云,他要是一下想融个几百、几千亿元,谁都得掂量掂量。

因为,无论是人还是机构,信用都是有的,都是有限的,(失信人向亲戚朋友借钱,也是可以借到的)但是融资人的需求不一定是有限的。当融资需求无法通过低利率渠道满足的时候,能不能融资比利率多少更重要。

当供需出现问题的时候,民间的高利贷都是救命稻草,更何况在红线之内的高利率产品。

2、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讲,经营高利率产品的新金融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他们的体量比银行小太多,而且普遍面临:资金成本高、资产质量差的问题。

以网贷行业为例。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8年9月,1000余家网贷平台的待还余额约为8537亿元。而中、工、农、建的“个人活期存款余额”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超过整个网贷行业数倍,即便是数量繁多的中小银行,也不是单个网贷平台可以比拟的。

银行发放一个100万的房贷,分30年还款,按照基准利率计算,银行可以获得73.8万的利息,而且风险极小;如果中小新金融机构按照这种方式做,即使不考虑风险问题,光资金成本,就够它们倒闭七八次的了。

银行要赚钱,而且可以赚的“很不好意思”,中小新金融企业也要赚钱,它们不能不好意思,只能提高利率,哪怕是竭泽而渔。

虽然新金融的高利率问题,有着合理性和深深无奈,但是,高利率的风险依然不能忽视。

3、为了“盗铃”掩的“耳”

合理的事物一定合法吗?不一定;合理的事物有没有隐患?一定有。高利率合理性的背后,不仅有无奈还有贪婪与急功近利。

1、高利率往往是透支了借款人的逾期成本。新金融公司很多产品的利率本身就已经超过24%接近36%,如果“法院见”,借款人需要偿还的费用更少,毕竟“老赖”也懂法;相对而言通过非法律手段进行催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暴力催收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随着这个“选择”诞生了。

对于暴力催收,读懂新金融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它是伴随高利率产品诞生的行业现象,只要有不计成本的融资人,就一定有暴力催收。而暴力催收可取不可取,实际上是保护高利率“哪一端”的问题:如果保护融资人的利益,暴力催收必然是不可取的,但若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暴力催收则无法杜绝,二者往往不能兼顾。

但新金融行业必须明白,国家允许这个行业存在,是让它为社会做贡献,而非添麻烦,当麻烦大于贡献的时候,行业便危险了。

2、从长久经营上看,高利率是一个竭泽而渔的做法。利率与风险是等价的:什么样的客户决定什么样的利率,反过来,什么样的利率也决定什么样客户。

新金融的崛起于传统金融的缝隙,缝隙中的客户是次级、较差的,而且普惠金融会让这个缝隙不断收缩。虽然新金融企业也具备服务优质客户的能力,但不见得具备动力,为啥?就像宜人贷那位老实的员工所说:D类(高利率)贷款赚钱啊。

服务过于底层的用户,是对用户价值的透支,也是对新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透支,银行是越来越强大的,现在你还具备做优质客户的机会,以后优质客户都不见得知不知道你。(请参阅《明年2月份,建行开放银行业务功能?互联网金融,请焦虑一下》)

3、很多时候高利率的风险不会消失,会累积。在金融市场有一个词叫,利率市场化即:利率没有上下限。

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是怎样呢?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

为了利润,大量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把资金以高利率投向高风险资产,最终底层崩塌。日本、阿根廷等国家都有过这类的案例。在我国小额现金贷就是利率无上限的乱象,所以监管对现金贷要一刀切,一丝发展的机会都不能给。而对网贷虽然严格,却是各种引导,因为网贷在可控的风险之下,可以创造价值。

4、理性对待认识高利率

虽有法,但,若世人皆行盗,则无人为盗;若世人皆行善,则无人为善;无黑即无白,无白即无黑,剩下的只有灰。

利率也是一样,高利贷是不是高利率?一定是,高利率是不是高利贷,不一定是。越过24%黄线,止步36%红线的高利率情况不是三五家企业的个别做法,而是普遍存在于整个新金融行业的现象。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味的舆论批判,最善于施行舆论批判的,不是公平与正义,是泼妇与刁民。

新金融高利率问题,固然有贪婪与急功近利的因素,但相对于银行,新金融行业是悲惨的,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选择利率高低的余地。我们应该思考新金融高利率产品的合理性和背后的无奈;也必须正视,高利率存在的隐患和风险。

拓展阅读:金融机构的红线:24%!

读懂新金融整理发现,24%的黄线虽然是针对民间借贷制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持牌金融机构的利率上限是什么?原则上,没有。

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放开了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活期存款、一年以内(含一年)定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上限。

这是不是意味着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利率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呢?最高法的一位官员指出:利率市场化绝不意味着利率无限化,更不意味着利率无序化。

在《万邦飞诉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上海一中院认为:相较于民间借贷,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应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主要原因有四点,读懂新金融总结如下:

“1、央行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为了通过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绝非放任金融机构牟取高利。

2、法律限制民间借贷的利率,是为了限制高利行为,防范社会危机。通常意义上,借款年利率24%以上即为高利。金融机构与从事民间借贷行为的各类主主体平等,亦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3、金融机构贷款风险低于民间借贷,无论从资金来源上看。贷款利率的定价与其风险密切相关,就此而言,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不应高于民间借贷。

4、万邦飞贷款为消费型信贷,商业银行作为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担负经济调节职责的金融企业,亦不应当收取过高利息。”(有删改,大意未变)

最终,上海一中院的判决是:渣打银行与万邦飞关于逾期利率的约定过高,应调整为按本案借款月利率1.65%上浮20%,即1.98%计算。一审法院关于逾期利息的判决有所不当,本院予以纠正,渣打银行之前依照其约定利率计收的逾期利息中过高部分应抵扣其他欠款。即保持在24%的年利率之下。

可见,对于持牌金融机构,24%便已经是红线,因为超过24%的逾期利息并非如民间借贷中那样:借款人还了就是还了,而是抵扣其他欠款。这种处置方式同民间借贷中36%以上的利息类似。


标签: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