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融城网-专业贷款知识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xm > 借钱中心 > 网贷攻略 > 金融变迁漫谈:国人从不缺信用 创新应聚焦“小而美”

金融变迁漫谈:国人从不缺信用 创新应聚焦“小而美”

点击: 时间:2019-03-25

一段时间以来,不停有朋友向我打听这家或那家P2P网贷机构的运营情况,希望能给自己的财产投资吃颗定心丸。一人两人、一次两次倒还好,可是陆陆续续打听的多了起来,让我本人也惊诧莫名,难道行业竟然如此风雨飘摇,以致于对平台(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平台撮合的债务人)债务清偿的不信任已成普遍现象?对数据的查考佐证了这一点:按照全国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服务平台的数据,在其已对接的百余家P2P机构中项目逾期率超过80%的不在少数;而按照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数据,目前平均每家P2P机构提交的逃废债人数经统计已不低于4000。

呜呼哀哉,由此看来,难道国人果然已经丧失信用能力了吗?其实,不管是理论界亦或实务界,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有人从产权角度切入,以为无恒产者无恒心;有人从制度角度切入,以为法网漏而且疏缺乏必要震慑;有人从技术角度切入,以为互联网创新削弱了监管对失信的打击;更有甚者,比如著名的美籍日裔学者福山,直接从文化上对海内外华人社会做了否定,以为我们是全世界最缺少信任和信用的社会。

我们拒绝这样的论断。只要稍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的史实略作梳理,就不难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我们不用再多谈从20世纪末到如今仅仅20余年时间,中国主流银行的呆坏账就由“技术破产”普遍下滑至不足2%。仅以手机上经常使用的支付宝为例,按照他们对一二线城市使用人群的抽样调查,从蚂蚁信用成立至今4年,仅在无人超市这样一个场景的履约率就由当初的62%上升到现在的95%。这不仅说明了信用在中国正越变越“好”,而且正越变越“有用”。

很有趣,不是吗?同样兴起于网络时代,同样服务于长尾客群,甚至初心是同样致力于普惠金融,怎么走着走着就“南辕北辙”了呢?我以为,还是要从信用的形成机制上找答案:

信用首先要覆盖更多人群。按照经济学者Zucker和Shapiro等人的意见,信用来自信任,信任来自认同。就连不看好我们的福山也说,中国人讲圈子,圈子以内是信任的。信用其实就是一个圈子,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从金融学的经典理论出发,为了数据和模型的精美而将3、4亿人之余的人群排挤在圈子外,而是应该从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升消费人群生活质量出发,提供更多的触达手段以使其更具有“获得感”。过去我们讲金融的外部性更多从金融对其他领域的外部性着眼,须知,其他领域对金融同样也是有外部性的。翻看P2P领域血淋淋的教训,不就是信用覆盖之外的人群或自己或被他人利用来揩金融圈子之内的“油”吗?

信用还要纳入更多数据。金融是什么?金融是在不确定环境中实现资金等社会资源跨时空调配的机制。信用是什么?信用就是给金融的不确定性注入确定性的机制,是站在过去、现在展望未来、控制未知的机制。这就不得不依靠数据的注入,而且这种注入不仅是单纯数量上的注入,更有维度和时效的要求。更何况金融科技兴起后,产品创新大量涌现、服务场景不断扩展,环境基础的变化需要与之相应的数据服务。事实上,即使是面临日益收紧的金融和数据监管,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的数据和信息技术合作反而方兴未艾,原因无他,就是在业务开展和风险防控工作开展中切实感受到了全量信用数据导入的紧迫。

信用同样要涉足更多场景。按照法经济学的观点,信用机制发挥作用有赖于长期、重复的交易关系。而金融特别是信贷作为一个低频场景,在供给充分的买方市场环境下无法避免被“打了一枪就跑”的窘境。这就需要给信用创造更多的使用场景,让使用者守信的收益大于失信。其实,早年间在BAT们通过技术和运营模式创新,把金融信用扩大至商业信用,将其应用于衣食住行等场景甚至贵宾通道、简化签证等小众业务时,我们这些传统金融人不免看不上眼,以为哗众取宠,而现在想来,这未尝不是人家的棋高一着:以场景为抓手,一方面使信用体系触达更多人群,另一方面则使信用有了更多变现机会。反过来说,更多使用场景其实也提供了一种震慑手段,且在互联网背景下,上述震慑能够迅速反馈,成为失信者不可承受之“重”。这在经济学者Kandori等人看来,就是有效信用机制形成的必要条件。

行文至此,不免几许感叹。在起家之初,P2P也曾意气风发、顾盼自雄。作为信用机制的全新探索,其所受到的瞩目并不少于金融科技巨头,而后者当时因为正从电商、社交等入手构筑尚未被看好的商业信用,反而不如前者光鲜亮丽。然而短短数年回望却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总结正反事例,还有两点看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创新要坚持“不作恶”。曾经,互联网金融是理想家的乐园,即使面临盈利的不确定性,也有各路英雄好汉纷至沓来,不过,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险恶环境下,又有几人真正善始善终。繁华过后,信用的满地狼藉需要大量社会成本的偿付。更何况强监管的现实环境下已不容许有监管套利的余地,而资本的退潮同样压缩了所谓创新者们的试错空间。虽然商业不能不直面人性,但至少我们希望能不放纵和利用人性之恶,更进一步地,我们还希望机构们能够对标先进同业,以恰当的方式给恰当的人群提供恰当的产品,用商业的力量探索推动中国进入信用经济时代。

创新要坚持“小而美”。曾经,互联网金融是宏大叙事的沃土,颠覆式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口号响彻云霄,更有甚者,甚至以专业能力发挥信用中介作用的金融机构也被判为过气的恐龙,只等着流星撞地球的历史时刻。然而这一时刻始终未见到来,本该灭绝的恐龙还在我们周围愉快地奔跑。事实上,现代金融数百年的历史已然说明了,这里更应该有的是渐进式改良,是文明的积累,而非推倒重来的革命。事实上,国人并不是缺少信用,而只是缺少信用的正确打开方式。去看看手机上几款国民级应用的表现吧,看看他们对“高大上”的谦抑,对“小而美”的死磕,在金融科技服务信用建设的道路上可以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标签: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
外汇天眼官网 关闭